冬至话祭祖
发布: 2016-05-14 06:45:38 来源:《晋江谱牒研究》27期   作者:光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不固定是哪个日子,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基本是“冬节日”。(有的年份是十二月二十三日)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冬节”。它天文气象意义上表示寒冬到来,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早在我国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一日。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很多地方风俗各不相同,但是,各地都重视冬节这一民俗节日。冬节这天,我国北方人们都要吃饺子,南方人吃汤丸。大人们都对小孩子说:“吃了冬节丸,孩子长一岁”,因此,孩子们特别盼望这一节日。《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民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这说明古代对于冬节的重视,因此,冬至又称“亚岁”节。

        关于冬节的习俗很多,但大江南北几乎一样,最重要是“搓丸”和祭祀祖先,祈求兴旺发达。下面,就我地方的一些冬节的民俗活动作简单扼要的介绍。

        “搓丸”以示团结和合

       《八闽通志 冬节》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搓丸祭祖”的习俗。搓丸,用地瓜粉或米粉,拌水揉成团,然后用手搓出丸状,再下锅沸煮。有的捏成元宝,有的捏成猪、牛、羊等牲畜状;有的做成贡品、果盘状,然后下锅煮熟或是放“笼盛”中蒸熟。经这样处理过的丸子,可存放多日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坏。搓丸也是有讲究的,有的搓大的,似弹子一样,老人称吃了这种“大贡子”,会出大子孙(生婴儿会大)。但有功夫的妇女她们搓出的丸小巧圆润,颗颗一样大,放在盘中,如珍珠一般。搓丸最负盛名的是晋江深沪妇女搓的红丸,她们用巧手搓出各种各样的丸,大的如珍珠,小的像鱼眼珠子,还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形状,糯米丸在她们手变成了面塑艺术品。

       搓丸的寓意是祈求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六畜兴旺、团圆和合。为了使丸子更符合喜庆气氛,人们把丸子染成红色,因而称红丸,意思吉祥如意。在晋江南部的深沪、金井一带,有将红丸送给外地亲友的习贯。有的甚至寄往海外及港、澳地区,人们希望海外游子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逢凶化吉,不忘故土。

        冬节搓丸在闽台地区是很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冬节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粉团(搓丸的材料),然后围坐在一起,大家动手搓丸,小孩也不例外,他们也捏着粉团,搓丸的搓丸,捏动物的捏动物,尽管孩子做出来东西不地道,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大人们也鼓励他们这样做。大家这样忙碌着,等过了半夜,便开始张罗着煮丸敬祖宗了。孩子们这一夜很兴奋,有的通宵未曾眠,等待着天亮吃红丸、穿新衣,等待着“长了一岁”。因此,闽台地区有句俗语:“三升米丸,等不得天明”,说的就是孩子过冬节时的心态。

             祭拜祖先

        闽南泉州地区有句俗语:“冬节不回家——无祖;春节不回家——无‘某’(闽南语老婆之意)”,这说明外出的人应回家祭拜祖先。因此,闽台地区的人,无论他手头的活有多紧,也无论他的生意有多忙,他总要抽空回家祭拜先人,吃点红丸讨吉利。《晋邑瀛洲王氏家谱》的家训中也明确写有“古人以冬至祭祖,取其阳至之义,曰:凡我在百里内者,赴祠堂致严。其登堂以及饮祚,一如文公家礼,祀田已废,择主进者三人,虔备牲醴、果品,各有定数”可见祭祖一事,至关重要,祖先早已将其定为一条规章了。

        冬节的尊祖敬宗主要分为祭扫祖坟及宗祠致祭列祖列宗二项。首先是扫墓,农家一年中扫墓有三次,即清明节、重阳节及冬节。冬节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扫墓。清早,一家人带着红丸、水果、“冥资四事”(金、香、炮、灼)等祭品上山祭扫祖先陵墓,祭拜先人,寓意慎终追远。中午,各家各户备五味碗到各自公厅“孝敬”先人。在乡里的宗族祠堂中则举行隆重的“祭冬”仪式,也就是所谓春冬二祭的“冬祭”活动。

        祭祖仪式颇为繁杂,其准备工作如下:1,公推主祭1-3人,主要是宗长或是德高望重的人;2,推选陪祭若干人,主要代表各支系;3选四个懂礼仪的“礼生”,有时也从外面聘请,以便在祭仪中一唱一和,使仪式隆重、热烈;4,请有学问的人预先撰写好“祭祖文”,有的用老一套稿子。5备齐一应祭器;6三牲、果合、酒、冥资四事及24碗菜肴摆于桌上;7,乐队待命在侧。

仪式如下:捧出族谱,摆于中案桌上,开龛门。礼生及主、陪祭就位,披红,奏大乐,鸣炮。礼生唱:祭奠仪式开始------,(略)

附录:瓜果筵七字对唱和:(半筵)

梨:  孔氏尊兄知礼仪;南国爱民存甘棠

凤梨:  波罗献瑞香四海;金光珠串玉满堂

葡萄:  藤结罗蔓连枝发;凤凰呈祥绕九洲

桃:    蓬岛 仙果三千熟;王母蟠桃万年春

李:    春风化雨润桃李;同心寄苗树栋梁

佛手:  镇修猴王五百载;如来佛法五指山

桔:    栋画梁雕松竹茂;地灵人杰桂兰香

柿:    文星发光增秀色;南极星辉耀门庭

石榴:  榴花紫金放光彩;百寿颐期子孙开

梅:    诗兴咏梅欣此口;冬残化雨缘未年

荔枝:  春明荔枝花报晓;初夏甘果满堂红

香蕉:  迎风招展庆盛世;蕉花献瑞点彩灯

        以上是瓜果筵的一半,从诗句的角度看有的平仄、对杖、韵律上不对,但对于祭桌上的“唱和”,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农村这类祭词很多,有传统的、有新编的,只要群众接受,基本上也就可以了,还有专门是“百兽筵”,其唱和也有特色,但较少人用,这里不再摘录。民俗的东西,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色,不以对、错来理论,俗语说,“入风随俗”,实际也就是如此。

         冬节的一些其他习俗

        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以节气命名的节日不多,只有清明与冬至。不过,这两个节日都与祭祖有关,特别是冬节。除了祭祖外,冬节还有一些其他习俗,下面简述一二:

        1冬节前后姑姐回娘家,经常带鸡蛋、面干作礼品,意在祝娘家双亲健康长寿。

        2冬节日“交龟”。平时宗祠的龛门是关闭的,族谱也不能随便乱翻,这一日,大家可以查阅族谱,一年来的婚、嫁、卒、生,要报有关族长进行登记,以保存资料。如生了小孩,除进行登记外,还要向族内各户发放“丁”饼。这就叫“交龟”。“龟”象征长寿。

        3开宗族会议,由各支系派代表,由族长主持会议。讨论族里一些事,如表扬孝子,讨论助学。以前,祠堂有祖产、祖田,应讨论租金等情况。有些宗族内的纠纷,也在这种会议上排解。

        4摆“冬节桌”。很多农村的宗祠,冬节这天都在祠堂里办筵席,所有男丁参加,也有的妇女参加,外孙可以吃“冬节桌”,女婿就不行,因为他是另一姓氏,除非进赘该姓。办“冬节桌”的资金来源有三:一是祖产、公产收入;二是经济来源好的人家捐助:三是轮流办。解放后,办“冬节桌”少了,但这几年又有回潮。

        春华秋实,到了冬节,已经是一年的末未了,经年的劳作,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了,不过,秋收冬藏,人们贮藏好谷物,也该放松一下了,休养生息,是为了明年的拼搏。在这农闲阶段,农民手中有点钱,家中有了粮,于是,人们就想起祭祀祖宗,缅怀先人。冬节正赶上这一时间点,所以,千百年来,我们的的冬节祭祖习俗语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从而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