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故事
发布: 2017-06-17 04:04: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其中,《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族谱牒。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在此之前虽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自明代以来,《孔子世家谱》就有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世家谱只大修了4次,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0年间的 “民国谱”,其中近代的“民国谱”历时7年完成。根据这部家谱,凡属孔裔不论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载明属于何户何支,编排得有条不紊、清晰明确,并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明代至民国年间,《孔子世家谱》由官方资助、历代孔子嫡长孙主持续修。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匡亚明先生提出,《孔子世家谱》不同于其他家谱,其作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不能中断。1998年3月,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鼎力支持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成立,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先生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担任会长,受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先生的授权与委托,

     孔德墉先生组织广大族人历时13年完成了新家谱的编纂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孔子世家谱》于2009年编纂完成,该谱突破了旧制,女性、少数民族后裔、外籍孔子后裔均被首次录入家谱,相对民国时期的“全国谱”而言,成为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全球谱”。它与历代正史、曲阜地方志构成孔子及孔子后裔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不但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孔子后裔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也有积极的意义。

     这次修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续修,共登记族人约140万人,再加民国谱56万,全谱共计200万人左右。本次家谱续修在孔氏家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孔子后裔族人的骄傲,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

     《孔子世家谱》所反映出来的孔族世系,既久远又复杂,枝繁叶茂,同出一源,绵延2500余年,但又十分细致严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告诉我们对待所存的历史财富,不能只满足于保存。随着孔子后裔繁衍发展,《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意义深远,常态化续修家谱已经成为家谱编纂工作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

     家谱常态化续修开始以来,全国各地孔子后裔通过电话、邮件、来访等方式咨询入谱接续事宜,对每一个提供信息入谱的资料都进行反复研究,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对于有些从来没有续修过家谱而无法接续的、历史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一律存疑保留,并进一步查找证据,决不会轻率地以自己所谓正确的观点取代古谱资料。建立完善孔子世家谱数字化系统及孔子世家网站,实现了家谱续修研发、家谱校验、家谱审核、地图交互与统计等多种功能,既减轻了原手工修编的繁重工作量,又实现了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数字化管理,同时为更好地服务海内外孔氏后裔、加强族人感情及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家谱常态化续修利用家谱数字化为广大孔子后裔提供随时入谱和信息更新的需要,突破家谱续修的传统方式,把几十年做一次的续修大事分解到日常每天做的小事,把修谱工作变成一件纯事务性技术工作。数字化的《孔子世家谱》将可以随时修成,成为孔家历史上首部动态族谱。家谱不仅只是姓名和血缘的传承,更需要把历史上为世人传颂人物事迹代代传承下去。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一个家族的血缘流传,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渗透于其中。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上下传承2500余年,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