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每天都在变,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发布: 2020-11-23 18:38:5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弦铃  

今天,北京迎来2020年冬季第一场雪,孔氏珐琅迎来最尊贵的客人——中美企业家峰会和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企业家们


1.jpg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5G、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我们稍不留心就错过一个时代。我每天跟大家交流着光伏、风能的度电成本下降到多少、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制造端与消费端的较量、氢燃料汽车的运营成本与购置成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跟燃油汽车媲美……,但今天,我却要跟大家讲述珐琅的来由,带着这些在经济领域不断承接变化的企业家们看一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手工艺术


2.jpg


珐琅是将天然宝石磨成粉末,经过提纯后,制作成天然的颜料,将这些颜料用手工涂在金属表面,经过摄氏800度高温烧制、打磨凝结成各种图案,其色彩永久不变。


3.jpg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13世纪下半叶随蒙军西征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錾刻工艺相结合不断演变。因明代景泰年间,中国工匠烧制出一种特有的蓝色,后在中国将这项工艺称为“景泰蓝”,并传承至今,成为北京市传统文化手工艺的一张名片


4.jpg


只是,几百年以来,中国的珐琅都只是用在各种器皿上,作为摆件工艺品。在西方国家,从18世纪开始,微缩珐琅在钟表上得到了应用。当时的珐琅表多为挂表,精美玲珑,典雅高贵,以宗教、景观、人物作为题材,被达官贵人所喜爱。上世纪50年代,珐琅用于腕表上,但当时并不为市场所接受,而且钟表又受到石英表的冲击,能做微缩珐琅的人越来越少,全球现有的微缩珐琅大师不到十个,每一个都价值千金。在中国,微缩珐琅一直很难突破。



2007年,孔子的第七十六代传人孔令俊先生聘请原北京珐琅厂的工艺大师王瑞瑜先生开发出系列微缩珐琅,包括掐丝珐琅、微绘珐琅、錾胎珐琅等,并创立了孔氏珐琅。


7.jpg

8.jpg


2014年,孔令俊第一次带团队到巴塞尔参展就有两块手表被瑞士钟表博物馆收藏,2015年第二次参展孔氏珐琅表被瑞士国家电视台报道。在国内,孔氏表多次作为国家国礼赠送国外元首,并曾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制作纪念表。


9.jpg

10.jpg


在参观的过程中,来自中美峰会和女企协会的企业家们饶有兴趣地尝试在显微镜下将高0.6毫米,厚0.04毫米的黄金丝在表盘上掐成轮廓的“掐丝”工艺,发现难度极高;他们在显微镜下观看经过反复烧制和打磨的珐琅璀璨夺目。


11.jpg

12.jpg

13.jpg


孔令俊介绍,培养一个成熟的工艺师通常需要3年以上,而且珐琅制作的过程省去人工,曾经有一位新华社记者看到孔氏员工用玛瑙器皿磨珐琅原料,建议他用机器磨,他听取建议后买了一台磨粉机,发现机器磨一个小时的材料可以供他们工作室用上一年,不过经过多次尝试,发现机器磨出的粉末达不到手工磨粉制作的效果,后来只能放弃。



近两年,孔氏珐琅在手表的基础上聘请国内著名珠宝设计师胡文元女士开发出孔氏系列珐琅珠宝,将传统掐丝珐琅工艺极致的美赋予了更加现代审美的色彩,创立了当代珠宝一个新的品类。


孔令俊介绍,创造这些极致工艺的工匠大部分都是听障人士,经过13年的发展,孔氏对掐丝珐琅这项世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通过表盘图案和珠宝设计来传承中国特别式孔家的儒家文化,而且他发现听障人士在手工艺领域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专注与制作,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倾注了更多生命与爱的力量,他呼吁更多的企业家给予残障人士更多的关注和信任,让他们有跟多的机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22.jpg


孔令俊的呼吁得到企业家们非常正向的反馈,中美峰会秘书长崔月女士和北京市女企协会会长安钟岩女士以及在场的企业家们都表示要支持孔氏的传统文化事业,并将积极推广孔氏的用工理念。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以应接不暇的速度变化着,我们必须预测未来,适应各种新的环境,并以期抓住更多的商业机会。只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是在家里做饭还是在美团上点一份外卖、无论是驾驶燃油车还是坐在自动驾驶的“移动空间”、无论我们数着钞票还是打开支付宝,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总想追溯最古老的文化,我们总想感受手工赋予艺术品的温度,我们总想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也许,你在孔氏看不到现代化的高端设备,看不到数字化与智能制造,但你可以看到30台显微镜下创造出来的艺术精品,看到800度高温烧制出来的永远不变的色彩,看到古法工艺的复制与传承,还能看到残缺生命的完美绽放……


来源:一个人的电影院 2019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孔强卫宗亲追思会在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