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个字,感受到了人心温度和中华风度!
发布: 2018-01-05 05:01:46 来源:山东卫视  作者:本站编辑  
 

礼行天下

 

有一种精神,

历经数千年的时空流转,

依然能够听到重重回音,

那就是——“礼”。

 

 

从传续千年的祭孔仪式,

到走出国门的邹鲁礼乐;

从历经挫折的沉浮人生,

到奉行忠孝义的热血男儿;

“礼”,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

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山东之美》摄制组从济宁出发,

寻找“礼”的印记,

感受“礼”的精神,

传递可贵的传承、守护之心。

大量精美的升格、特写、延时镜头,

成为本片的“颜值担当”,

在与“礼”对话的同时,

也让绵延数千年的“礼”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

有仪式感的国度。

岁月流转中,

“礼仪”发生着变化,

但“礼义”从未改变。

 

     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第一次走进嘉祥县武氏祠,看到镌刻在石头上的礼节、仪式时,那些山遥水远的古老岁月,如此近距离的呈现在了眼前。在这些风雨侵蚀的石阙上,不仅镌刻过去的盛世时光,也成为《礼行天下》这期节目的基石。

 

 

 

怀揣敬畏之心 

就是最好的纪念仪式

       祭孔的拍摄颇费周折。祭孔前夕的曲阜,媒体云集,所有事情都需要反复沟通、确定,但意外还是猝不及防。就在摄制组一行人,在从济南到曲阜的高速上时,接到了孔德庸先生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已经90余高龄的他,身体持续高烧,不能来参加祭孔了,此时,距离祭孔大典还有三天。于是,高速路上临时调整方案,跟两位摄像说,家祭的拍摄人选还需再定,但能否找到合适的,也不确定,先记录拍摄公祭的彩排。

       连续两天,心乱如麻,白天强装镇定,一到晚上开始疯狂打电话联系。后来在曲阜文物局家谱办孔君主任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孔德立教授。那天晚上联系到孔教授时,已是晚上十点多,电话那端的孔教授,态度亲切却不失严谨,要求把节目诉求、采访提纲详细写明,他看后,再确定是否要配合节目拍摄。连夜写完发过去,第二天中午得到了他的回复。那一刻如释重负。

 

 

      孔德立,十几年前开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家乡曲阜到南京攻读博士,再到去北京任教,一路走来,他从未懈怠。无论工作有多忙,近几年的祭孔大典,是他必然要来参加的活动。他说,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根在哪里,尽管现在的礼节、仪式和古代的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内心,崇敬的精神、崇敬的心情。

 

 

守护礼乐文化 

就是最好的传承仪式

 

      最初,董伟的每一个选择都令人不解。几年前,他选择辞去了某医院院长的工作;就在大家惊愕不已时,他又选择卖掉房子,买了一套四库全书。这看似一个个不靠谱的选择背后,却让邹城市多了一位地方文史的研究者。能够专心挖掘地方文化,是董伟多年来的执念,纵使孤单、纵使有反对的声音、纵使面临着现实生活的考验,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也在执着坚守中,遇到了同行的人——山东邹鲁礼乐团。

  

 

 

    他们的相遇,让我们看到,承载着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不一定是那些诗词歌赋,也不一定是载入史册的文人、名人,也许会是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摄影师李东,大量精美的画面出自他的手。他的专业水准和敬业态度,提升了整期节目的颜值。

 

两孟景区买不到烟饼,为了实现光影效果,拿了把香,差点把自己转晕!

 

 

延续你的理想 

就是最好的思念仪式

 

    节目最后,我们试图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作为节目的收尾,最终选择了嘉祥籍维和军人司崇昶的故事。也契合了“礼之用,和为贵”的精神内涵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摄制组赶到吉林时,是司崇昶回到部队的第十天,在此之前的16个月,一直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

 

     

       2016年5月,第二次赴西非马里参加维和任务的司崇昶,在一次任务中,深受重伤,而战友申亮亮也不幸牺牲,看到这枚徽章,疼痛犹如刺在心脏,永远不会忘。

      在整部片子的拍摄过程中,恰逢北方雨季,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阴雨连绵,很多镜头都是冒雨拍摄的,唯独这一天。前一天晚上,摄像师李东说,许个愿吧,希望明天是个晴天。或许是心诚所至,凌晨四点起来拍延时时,天空繁星点点。

      在这个天空湛蓝如洗的日子,司崇昶带领全班来烈士陵园,这里存有申亮亮生前的遗物。军人流血不流泪,他们在现场的克制,却让我们动容不已。任凭时光呼啸而过,心中的想念不会湮灭。司崇昶说,希望还能回到马里,因为那里,有他的战友,延续战友的梦想,就是思念他最好的仪式。

       透过一个“礼”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人心温度和中华风度,看到的是爱和希望。

 

编导:孙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