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时见家中书画上注有方家雅正之辞,亦常见方术、方士、方兴之句。但何谓方家?何谓方士、方术?却是不明其意,遂问于长辈,始略知一二。
一方治己
▼
中医为人治病,人则各有分别,而非一方通用,包治百病,是以中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乃诊病之精髓,此亦是药方、处方名称之由故。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矣。”所谓无方则不成矩,亦不足为法。其深意远不是简单的技巧方法,实属一种道义。
祖父孔伯华在其所著《石斋医话》自序中写道:先祖官丰润、滦平、直隶,善岐黄,家人及相邻有病,恒自医之,心窃好之。这应该是他对中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之启蒙。直至庚子之乱,家遭变故,母病垂危,其日夜服侍,可以说是为人子止于孝矣。嗣后放弃科考,专攻医学,北漂北平官医院。其济人于危、安老怀幼、慷慨解囊,勇于担当的品格为世人所称赞。直至日寇入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气节,实是为自身开出的一剂人生良方,所谓君子行不由径,一方治己。
一方育人
▼
一九二九年,有感中医教育传承之重要,联合同道在京发起创立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学院教学内容虽也引入西医之细菌、解剖学等学科,但在教学上不丢其本,尤其重视传承中国教育之精神,其在办学校训校规中:“只有一个合格的人,才可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之一语,直接道出了育人之真谛。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五载,后因全体师生坚决抵制华北自治政府接管遂停办。学院共培养学生七百余人,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骨干力量或一代方家,可谓为学做人之道,而非为技巧手段使然,是谓一方育人。
一方治病
▼
学术在某种意义上亦称方术,而术只是一条路,非大道通途。中国传统医学,学派纷争久矣,最凸显者,伤寒温病。伤寒、温病,虽各有分别,然却能汇通,因温病本就是在伤寒基础上发展而来,正是中医学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之体现。故摒弃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老观念,深究天人,洞察时弊,师古而不泥古,综合汇通之则共成一大道。所以化裁今古,因时制方,盖今方即古方之变,古方即今方之基,是深通古今辨证制方之理,并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嘉惠广大民众,是谓一方治病。
一方治乱
▼
“士见危致命。” 是孔子弟子子张之言,谈论的是士人立身的大节问题,也是对孔子思想的论述阐发。孔伯华,名繁棣,字以行,号不龟手庐主人。据孔子世家谱载,乃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属大宗户长支。一门三进士,祖上大义,遇难台湾,谥号刚介。值西方东渐,自信丧失,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中医,引发群情激奋,全国中医药团体联合起来,孔伯华挺身而出,作为华北中医界代表,被推举为大会临时主席,赴南京请愿,据理力争,迫使政府收回成命,挽救中医于生死存亡,可谓一方治乱。
方合天下
▼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诸多有关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继承和传承中医药发展,是每个中医人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易传》曰:“直方大”,正直、端方是为方。方者,集四隅为一方,可指空间,亦可指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如水之流走,随顺自然之趋,是为法。表面看,当今对方法二字是人人了解的,但若深究其意,恐难知方法之规矩。孔伯华一生,知方知法,身体力行,汇四方而一,可谓方合天下。
本文转载自“伯华国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