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辉|清乾隆吴镇孔祠《八箴》及其当代价值
陈贵辉
摘 要:清代乾隆年间,关陇文坛巨擘、“西州骚坛执牛耳者”吴镇,在学生的恳求及好友的影响下为皋兰县半个川孔祠廊庑创作了《八箴》,其内容包括孝箴、悌箴、忠箴、信箴、礼箴、义箴、廉箴、耻箴。《八箴》所阐述的“八德”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凝练总结。在新时代的今天学习、践行《八箴》,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镇是清代乾隆年间关陇文坛的巨擘,是推动乾嘉时期关陇文学走向繁荣的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对吴镇已有所研究。杨齐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了吴镇先生的生平考述及文学成就方面,尤其对吴镇与袁枚二人的关系进行了考辨。①刘鹏则对吴镇所著《松花庵全集》进行了较为细致研究。②冉耀斌对吴镇的诗词、散文颇为关注,其从韵律方面对吴镇诗词进行了考察。③宁俊红对甘肃省图书馆藏吴镇《松厓文稿三编》的版本进行了考证与辨析。④虽然学界对吴镇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是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笔者在考察太极川孔氏渊源的过程中,认真学习释读了吴镇为皋兰县半个川孔祠廊庑所撰写的《八箴》,《八箴》所阐述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价值的核心德目,亦是历代中国人荣辱观念之所系。历经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洗涤和沉淀,“八德”已经深深扎根与“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进一步挖掘整理包括《八箴》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八德”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一、《八箴》的撰写背景
吴镇(1721-1797年),字信辰,号松崖,临洮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12岁会写诗,17岁考中秀才,20岁到兰山书院读书,29岁考取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历任陕西耀州学正、韩城教谕、山东陵县知县、湖北兴国州知府、湖南沅州府知府。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八年(1785-1793年)任甘肃最高学府兰山书院山长(院长),嘉庆二年(1797年)去世,终年77岁。吴镇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剖讼判案公允准确,一生博学多识,长于文章,尤精于诗词。当时人们把临洮吴镇、潼关杨子吴、三原刘绍颁、秦安胡静庵合称为“关中四杰”。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袁枚对吴镇评价很高,认为他是“西州骚坛执牛耳者”,称赞其诗“新妙奇警,夺人目光”。吴镇担任山长的兰山书院,初名“正业书院”,甘肃巡抚卢询于雍正二年(1724年)在兰州新关街(今秦安路)明肃王红花园(今兰州三中校址)捐资建院,并置射圃,立坊表。其规模宏大,经费充裕,藏书丰富,师资雄厚,列全省书院之首,声名远播。
清乾隆半个川在皋兰县的地理位置
吴镇所撰《八箴》⑤起初刻碑于半个川孔祠,清咸丰元年录入《金城孔氏世系半个川下中庄宗谱》。《兰州古今碑刻》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皋兰县(清代的皋兰县与兰州府同为一城,县治在今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教谕姚梦麟、训导石毓瑚二人将此《八箴》刊刻于皋兰县文庙(今兰州市城关区延寿巷幼儿园址),并在跋语中写道:“此前辈吴松崖先生旧作半个川圣庙两庑箴也。其言质不近迂,奇不入涩,且取材多《五经》,尤为亲切。因令赵生璘书之于壁,为诸生箴,亦时以自箴云。”据清光绪十八年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载:“半个川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有大川、小川等名,与河州以黄河分界。”历史上的半个川,位于今永靖县太极川黄河北岸。
永靖县是孔子后裔在西北最大的聚居区,现有孔氏人口约2万余人。孔玉贵编永靖县孔氏珍藏家谱丛书之一《金城孔氏世系半个川下中庄宗谱》卷七第十一页(清咸丰版)记载:
始祖性可公纪。恭録性可公谱主後。皋兰孔氏始祖嘉兴公,字性可,以字行,超公之次子也。于宋淳化(祐)中,自广东省之广州府城西彩虹桥流寓(服官)甘肃省之兰泉驿,即今兰州府城也。聘始祖妣颜氏,生子振西,西子诘全公迁好麦川,今名颜家湾。五世后迁居半个川,族大丁繁,分五大支,约七百余家,其后散处十里店、土门墩、杏胡台、上漩、红山、大台子、小川、大岭、平番等处,家随地远,人与时更,要皆始祖之苗裔也。猗欤休哉,衍龙麟之德泽,开蛇兔之祯祥。堂构边方,补圣祖辙环不到,诚有如洮水夫子所题者,凡在孙子,宜何如报答?焄蒿悽怆,感深霜露,岂止百世不祧已也!
1937年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三集卷六之二岭南派记载:“自惠州流寓甘肃皋兰县。”2007年12月25日,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续谱办公室(山东曲阜)将永靖县孔氏派定名为“岭南派落居甘肃永靖县支”。
清乾隆中期,今永靖县刘家峡一带,属兰州府皋兰县,位于县西南僻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吴镇何以能为这里的孔祠作《八箴》?笔者对此做了深入考究。一方面,学生孔秉全、孔春华“乞求”是重要因素。半个川人孔秉全是吴镇的学生,孔子第七十世裔孙孔广治,秉全为其字,邑庠生,乾隆五十二年与孔广贻(字孙谋)修刻家庙文録。《八箴》是孔秉全邀请吴镇所作,孔秉全还邀请吴镇为其祖父母撰写《处士还宝孔公暨德配周儒人合葬墓志铭》(邵荣清拜书,颜锡爵镌字)。吴镇在《八箴》跋中写道:
乾隆壬寅冬月,皋兰孔生秉全走一介驰书,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箴,益将勒石家庙,以勖宗族子弟,因使友人姜修来操笔,口占书之。旨取论、孟,期不移而之他处。然匪但箴孔氏,兼自箴也。
《跋》后有孔秉全按语:
圣贤著书立说,原欲万世之人敦实行耳。故四书五经而外,伊川程子作视听言动四箴⑥。朱子谓其发明亲切,而后之善读书者亦皆遵守不倦。今吴松崖先生为是八箴,取材经传,足以与诗书相表里,凡我宗族世世子孙,欲求无愧于前人,其尚以此为规劝哉!
吴镇在《孔母王孺人墓志铭》⑦中载:“皋兰孔生春华⑧(注:当地家谱中作“良琰”)介友人胡辑五求志其太祖妣王孺人之墓”。吴镇在《皇清处士耀福翁暨德配马孺人合葬墓志》中载:“今其曾孙春华以英年游泮,有闻于时,丐余文以表其墓,亦崭然豆角者也,故欣然志之。(耀福)有孙十五人,太学一名;曾孙四十人,太学三名,……。”
另一方面,同学、好友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吴镇先生与江得符为兰山书院同学。江得符(1728-1782年),字右章,号镜轩,甘肃皋兰人,“祖籍抚州临川,明洪武中来兰”。乾隆十三年(1748年)考入兰山书院,跟山长、山东学者牛运震学经史、制艺,二十五年(1760年)中举,三十四年(1769年)被聘为酒泉书院山长,三十七年(1772年)出任陕西华阴县学训导,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因腹疾卒于华阴县学。居官十年,清风两袖,贫不能归葬。后由其弟子捐资归葬兰州。江得符能诗善文,遗稿由其子江舟(字汝楫)请江西人、高台县知县江炯编选为《三馀斋文集》《三馀斋诗草》(现藏甘肃省图书馆)各一卷,由其弟子集资发行。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江炯⑨在《三馀斋文集序》(参见江得符《三余斋存稿》,现藏甘肃省图书馆)中云:“右章于当世,为能文士。有曰:郡邑大著作多出其手,《集》中孔氏族谱弁言及序,重修城隍庙本末是也。又曰:将来志乘必搜采《集》中,登华山前后二记及太华图说是也。欲为右章重也,则得矣,而非所以论右章之文”。江得符《孔氏族谱序》(参见江得符《三余斋存稿》,现藏甘肃省图书馆)云:“皋兰孔氏,居西乡半个川”,“国朝承平日久,文教大行,族中颇有读书成名者”,“其族于吾兰最盛,谱次所列五大支,盖七百余家,族长强⑩于乾隆X年X月X日修谱成,敬藏诸家庙”(时间不详)。江得符还著有《孔魁墓碑》(清乾隆三十五年三月清明,今存中庄村)、《六世祖彦魁文阁公茔碑记》。
吴镇《松厓文稿》封面
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孔广枚,山东曲阜人,国子监学生,敕授文林郎,清乾隆末曾任毛目丞(与江炯任高台知县同期),嘉庆五年至十年(1800-1805年)任敦煌知县,嘉庆十三年至二十二年(1808—1817年)任永昌知县,后病逝于永昌。江炯《家庙记》载:“皋兰孔氏家庙成,孔生秉全偕其友江汝楫(注:系江得符之子江舟),走谒余,以记请,忆壬寅秋(1782年),自癸卯夏(1783年),余承乏高台,与毛目丞孔君广枚相往还。广枚曲阜人,因得所锓阙里志。”民国十一年夏孔庆捷《重修族谱先族正学周公纪》载:“吾族下中庄先世有族正讳广岐,字学周,公系二房文阁公裔孙。……四方访问,遂得毛目丞孔公广枚之谱并阙里曲阜二志,得考先人精微底细。而广枚公者,山东曲阜圣祖大宗之裔孙。”据考,“毛目丞孔公广枚之谱”应是乾隆九年(1744年)衍圣公孔昭焕所修《孔子世家谱》,此志即清乾隆三十九年前曲阜知县藩相纂修《曲阜县志》。《清一统志·肃州》载:“毛目城在高台县镇夷城北一百五十里。乾隆元年设县丞驻防。”,即今甘肃金塔县东北90千米鼎新镇友好村。孔广枚祖父孔传铎(第六十八代衍圣公)著《圣门礼乐志》。孔广枚父亲孔继泂,系孔传铎三子, “(乾隆)十七年壬申调孔继泂西宁府知府”,“十八年冬十月以孔继泂为宁夏道”。孔传铎四子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被赞“继往开来,功冠千古”,是目前最为完整的阙里文献资料,是后世研究孔子、孔子家族、孔门弟子和阙里地方文献等的重要史料。孔继汾还著有《孔氏家仪》《孔氏大宗支谱》,其次子孔广森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也是清代孔氏家族中经学成就最高者,对家族的经学研究具有带领作用。江炯、孔庆捷上文所称“谱”、“志”,即为曲阜圣祖大宗裔孙孔广枚所提供。从上述资料得知,孔秉全先是通过其友江得符之子江汝楫与江炯认识,然后通过江炯从孔广枚处获得曲阜孔氏家谱信息,孔秉全可能就是甘肃“皋兰半个川”孔氏族人中了解山东曲阜孔氏家谱信息的第一人。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孔祠落成后,吴镇撰写了《皋兰孔氏家庙文録小引》(参见甘肃省图书馆藏《松厓文稿》),当地家谱中题目为《家庙序》,其原文为:
巍哉先圣,德与天齐。逖矣后昆,家随地远。分曲阜千秋之制,留皋兰半个之川。堂构依然,蒸尝略备,此由六经之道脉,散入百代之人心,非徒弓冶之相传,鸡豚私祀已也。庙貌既新,额题日富,遂刊文録,垂示来兹。夫溯周流之辙迹,则此所未经,而美盛德之形容,又说从何起?今也,鼓星槎之墨浪,洙泗遥通;披雾宿之文峦,龟蒙宛在。将使两楹梦奠,重分俎豆之光;四壁藏书,再奏金丝之韵。一辞莫赞,百而姑听。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春日穀旦,前授朝议大夫、前湖南沅州府知府、山东甲午科乡试同考试官、今兰山书院院长洮阳吴镇熏沐敬撰。
孔祠将吴镇《八箴》刻于廊庑,并在两廊首间悬其“饬纪敦伦”、“承先启后”二额。大殿刻其“志在鲁论,何处非其乡党;书终秦誓,以能保我子孙”“数仞墙高,幸边防堂构仅存,差免泰山之叹;两楹奠远,羡后裔蘋繁迭薦,犹馀饮水之风”“居不求安,幸有数椽陈俎豆;祭能如在,何妨二簋奉蒸嘗”三幅对联,东廊首间刻其“坐奠两楹,留梦里颓山萎木;身通六艺,法庭前立礼言诗”“弓冶西迁,补圣祖辙环不到;松楸东望,类门人治任将归”“泠泠四壁,竹丝音宣止,德观七世;炳炳一堂,诗礼训居然,美备百官”“迁地能良,不用抱东方礼器;处仁为智,何妨称西土儒家”四联(嘉庆戊寅冬镌《松崖对联》松花菴藏版《皋兰半个川孔庙》,《松崖对联》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江炯在《家庙记》中载:“盖自经始丙子(1756年),迄乙已(1785年)蕆事,积三十年,仿州郡圣殿规制”。
吴镇《松厓文稿》皋兰半个川孔庙对联书影
当时孔祠的规模为两廊兼厅并书斋三十余间,祭祀孔子和私塾教育兼用。同时,孔祠大殿、两廊、大门、牌坊、过庭等处还刻有当时陇上文化精英匾额十一帧、对联十七副,学术价值极高。留下联额文化名人有杨芳灿,梁溪翰林,无锡诗人,为当时江南诗坛领袖袁枚入室弟子,先后任甘肃西河、环县、伏羌等地知县,灵州知州、平凉知府、署宁夏水利同治。在陇右为官期间,与陇右诗人吴镇及其弟子门生至为要好,经常和吴镇、李苞等友人诗文酬答、书信往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推动了陇右诗坛的繁荣兴盛。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杨芳灿与吴镇在兰山书院相识。邵荣清,皋兰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吏部候铨知县。李苞,吴镇外甥,乾隆癸卯举人,历任崇信训导、阳朔知县、剑州知州。王光晟,是吴镇、袁枚弟子,今皋兰县水阜乡长川人,贡生,历任直隶柏乡县、江苏盐城县、江宁典史及江宁县丞,卒后袁枚为之作撰。孔祠中,杨芳灿撰书“明德达人”匾额悬于大殿,“弓裘弗替”、“诗礼咸遵”二额悬于两廊,“山隰感榛苓,宜尔子孙,耕鏧还依周旧土;门墙瞻松柏,焕兹堂构,衣冠犹见鲁宗风”为东廊首间联;邵荣清撰书“聪听彝训”、“绍闻衣德”二联于过庭,“论疆域,已不分秦,盱活水西流,洙泗波澜宛尔;观庙堂,何须适鲁,仰高山东矗,龟蒙岩壑依然”为大门联,“庑列东西,配餐何惭陈俎豆;道同今昔,传家犹本志春秋”“一派衍边陲,先范同师,竞羡渊源东鲁,数楹陈俎豆,后贤可卜,还看文献西秦”为东廊首间联;李苞撰书“无念尔祖”“世德作求”“瓜瓞承休”三额悬于两廊,“道德仰龟蒙,千载宗祊留谱系;云仍承燕翼,四时蘋藻薦馨香”“秦地辙環虽未至,派别支分数百家,久安乐土;鲁邦庙宇或相同,先河后海亿万世,永奉明禋”为东廊首间联。王光晟撰书“洙泗旧宫墙,开辟千秋文世界,河湟新庙宇,流通万古道渊源”为大门联。在修建孔祠的同时,还完成了《皋兰孔氏家庙文録》《孔氏族谱》,并立《家规九款》《家法八章》《师范》《子弟读书说》。
概言之,乾隆中期今永靖县刘家峡一带孔子文化传承盛况空前,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当地孔子文化“文雅颇盛”。陇右一些文化名人都是吴镇的同学、文友、学生,且有密切来往。孔祠、家谱、墓志都是由当地人孔秉全、孔春华(孔良琰)等通过吴镇邀请他们撰写的。由此可见,吴镇对孔秉全、孔春华是非常器重和赏识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吴镇等一批文化名人崇儒尊孔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吴镇孔祠廊庑《八箴》手稿
二、《八箴》的具体内容与当代价值
吴镇先生为皋兰县半个川孔祠廊庑所撰写的《八箴》全文分八段,兹录原文如下:
孝箴:万物化育,阴阳造形。乌哺羔乳,具有性灵。维昔先圣,行在孝经。奕世孙子,奈何不听?
弟箴:维昆与季,同气连枝。岂无他人,菲我埙箎。所求乎弟,至圣难之。妇言勿用,庶免暌离。
忠箴:谐声会意,中心为忠。事君以此,金石流通。我曹群处,自谋各工。当如宗圣,首省吾躬。
信箴:人言为信,犬言为狺。尼山之门,讵有仪秦!天日指誓,忽若颷尘。车无輗軏,徒劳逡巡。
礼箴:礼范群动,如金在镕。藏身之固,此为城墉。乃祖四勿,复圣所宗。当思相鼠,莫信犹龙。
义箴:义名正路,君子所由。集为浩气,天地充周。喻利者愚,怵害者柔。胡舍熊掌,而涎泥鰍。
廉箴:五兵之刃,其锐为廉。惟有稜角,乃无憎嫌。原生辞粟,仲子哇甘。古之矜也,亦可药贪。
耻箴:耻之於人,亦大矣夫!失则跖子,得则舜徒。墦间酒肉,涕泣涟如。勿以醉饱,骄尔妻孥。
通过对吴镇《八箴》释读分析,我们发现《八箴》以劝告、规诫为主题,教育人们要以中国传统伦理精华“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言行规范。“八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凝练总结,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凝结,深深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今天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应当增强文化自信,吸收“八德”合理内核,让“八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吴镇《松厓文稿》皋兰半个川孔祠廊庑《八箴》书影
(一)学习践行“八箴”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箴”的意思是劝告、规诫,作为一种文体,它是以规诫他人或自己为主题的。吴镇《八箴》不只是孔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吴镇在《八箴》跋中认为:“然匪但箴孔氏,兼自箴也。”孔秉全《按语》说:“今吴松崖先生为是八箴,取材经传,足以与诗书相表里,凡我宗族世世子孙,欲求无愧于前人,其尚以此为规劝哉!”清咸丰三年(1853年)刊刻皋兰县文庙《跋语》:“为诸生箴,亦时以自箴云。”实际上,吴镇所题《八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八箴》所阐述的“八德”是在历代先贤不断完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德”的概念出现很早。据《尚书》载,尧帝时期就有“克明俊德”的观念。西周形成了深厚的重德传统,《逸周书》中有“三德”“五德”“九德”等概念。西周时期,仁、义、圣、智、信、孝、慈等概念已被普遍使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凝练提升,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严谨。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战国中期,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之说。到宋代,最晚从北宋真宗时期,人们已经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连用。南宋时期,朱熹在《漳州龙岩县学记》中两次谈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认为这是修己安身的“圣贤之学”,人们踏踏实实的按照“八德”去做,就会“身无不修”。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也强调“教以人伦”的重要性,认为不能仅关注于记诵辞章,希望“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吴镇所题写之《八箴》则对“八德”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引经据典,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述了每一种德行的具体内涵。
从“八德”的形成过程看,其已融入古代中国思想精英关于德性问题的全部思考。“八德”是武装自己的盔甲,防身护身的盾牌,为政做人的底气。不论是谁,“八德”都不可须臾离身。虽然时代在变,但不论何时,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都不应改变。因此,我们应了解“八德”的形成过程,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吴镇《八箴》“旨取论、孟;取材经传,足以与诗书相表里;其言质不近迂,奇不入涩,且取材多《五经》,尤为亲切。”《八箴》是对孔子德育内容精髓的继承,它比起人们所熟知的“三纲五常”,更具有普遍的认同性、广泛的传承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堪称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人们广泛地将其视为立世的行为准则和底线思维。孝悌忠信,层层递进,其关键在忠孝之道,属于道德自觉内化于心的层面;礼义廉耻则外化于行,乃是传统中国一直突出宣扬的四种伦理规范,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是人们理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政权赖以巩固的伦理支柱。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均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学习《八箴》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观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解决我们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包括《八箴》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学习践行“八箴”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八箴》所阐述的“八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重视孝道,认为“孝”是世间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千百年来,孝道深深融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牢牢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八箴》将“孝”置于首位,即“维昔先圣,行在孝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兄友弟恭”,将兄弟之间的伦理规范用“悌”字进行概况。新时代,重视家庭内部的兄弟亲情,培养人们的“敬长”之德,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中健康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同心同德,互爱互助,和衷共济,战胜困难,共同进步。《八箴》所述及的“维昆与季,同气连枝”,即是对“悌”的深刻解读。《八箴》在论述“忠”这一概念时提出“谐声会意,中心为忠”,“忠”就是尽心竭力、矢志不渝对国家、对民族以及一切人、一切事的态度。“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已经成为立身处世的重要道德规范,忠德也成为人们最宝贵的道德品质。“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所谓“人言为信,犬言为狺”。在《论语》中“信”字共出现了38次,用在“诚实不欺”这个意义上的有24次。中国人向来崇尚诚信,强调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新时代,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社会,守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德行。
“礼”的根本精神在于“敬”,“礼范群动,如金在镕”,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秩序的渴望,对美善素养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就是礼德的核心。新时代,只有扎根于礼乐文化的沃土,才能培育文质彬彬的现代国民,塑造文明友善的公序良俗,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真正成为受世界人民敬重的“礼义之邦”。“义”就是人们遵循公平、正义的要求,即无条件的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义”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要求,更是一种高超的人生智慧。“义名正路,君子所由”,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义”字当头,做谦谦君子。“廉”自古都被视作为人之基、为政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提升自身的廉德素养为出发点,限制不合理的欲望,明辨公私,助力实现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五兵之刃,其锐为廉”,掌握廉德这一重要“武器”,就能抵御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诱惑,遵循本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耻”就是羞耻之心。“耻之於人,亦大矣夫!”强调了知耻的重要性。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是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有耻、知耻,才能做到谨孝悌、守忠信、尊礼义、崇廉洁,社会才会“充满爱与正义”。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两个结合”的结晶,是对前人道德智慧的推陈出新和继承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明确为中华传统美德,并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八箴》为人们提供了涵养精神家园的丰厚道德滋养,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践行“八德”,在全社会弘扬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将“八德”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修好“八德”,提升个人素养,是我们每个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学习践行“八箴”有利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家是以男女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子女在一起劳动与生活的组织。家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家,家还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个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同样,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国情怀。
“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道德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实际上,所谓“家文化”就是家规、家法、家训、家谱等的总称,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家教与家风。永靖县刘家峡地区在乾隆末期,已经形成了以《八箴》为“纲”、以《家规九款》《家法八章》《师范》《子弟读书说》为“目”的一套相当完备孔氏家文化体系,并传承至今。《八箴》所述及的“八德”在显性层面来看是家训和劝语,但从更深层次出发亦可作为家规、家法。“八德”作为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家德教育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也为当前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释和体现,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谐共振,体现党中央不忘初心的历史自觉。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新时代,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传统文化修身、睦亲、处世、爱国之道为今所用,对于家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其价值,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发扬光大。《八箴》蕴含的传统社会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滋养,可以为今天轨物范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极富价值的参考鉴戒。挖掘《八箴》所体现的传统家文化的精华,并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家文化的建设,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家庭美德需要每个人铭记在心灵中,融入到血脉里,使之真正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真正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家,而天下定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习《八箴》,并有责任把“八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志气、底气、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构筑起不想腐的思想堤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教育督促亲属子女走正道。进入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还有共同的中国梦。我们应一起同心共筑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学习践行“八箴”有利于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阐释了党性教育对共产党人“修心”的重要性。
党性教育就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要论断隐含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资鉴。通过教育和濡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性”落到自觉的“德性”上,这个心学就成为共产党人修身养性、党性修养之学!古圣先贤有关心性修养的道理和方法,其实也适用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八箴”对共产党人强化党性修养仍有借鉴价值。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正确认识“八箴”,积极弘扬“八箴”,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深入挖掘和运用包括“八箴”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更有助于推进思想建党。中央要求,主题教育中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接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这些要求与“八箴”中的“忠箴”是契合的。
中央还要求,主题教育中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树立新风,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党中央的这一要求与“八箴”中的“义箴”“廉箴”“耻箴”是一脉相承的。
三、结语
清代乾隆年间吴镇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皋兰县半个川孔祠廊庑撰写了包括孝箴、悌箴、忠箴、信箴、礼箴、义箴、廉箴、耻箴在内的《八箴》。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时代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八箴》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对新时代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学习践行《八箴》,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八箴》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注释:
①杨齐:《乾嘉关陇作家吴镇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杨齐:《袁枚与吴镇的后期交往及论争考辨——兼及乾嘉文坛的诗学理论和儒佛信仰之争》《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杨齐:《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分析》《甘肃高师学报》2019年第1期。
②刘鹏:《吴镇<松花庵全集>文献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③冉耀斌:《吴镇诗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冉耀斌、沈丽敏:《吴镇诗歌声律学发微》《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冉耀斌:《吴镇散文初探》《语文知识》2009年第1期。
④宁俊红、杨齐:《甘肃省图书馆藏吴镇<松厓文稿三编>述要》《文献》2017年第4期。
⑤《八箴》,载清吴镇《松厓文稿》,“乾隆庚戌秋季,兰山书院梓”,由杨芳灿编选和作序,吴镇去世后,杨芳灿为其撰墓碑和像赞,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⑥这里的“四箴”指宋代大儒程颐的《四箴》,岳麓书院《四箴亭》现存明代刻程氏《视》《听》《言》《动》及明世宗注释四箴碑。
⑦当地家谱中题目为《太祖妣孔太母王孺人墓志铭》。
⑧孔春华,系孔子第六十九世裔孙孔继□,学名春华,字良琰,陕甘学政童宗师取准新生。族正孔传化(字得玉,六十八世孙)的侄子。
⑨“江炯,乾隆四十七年任(知县),江西建昌县人”,见《高台县志》。
⑩孔强,字公魁,系孔子六十八世后裔,族正,太学生,乾隆二十一年与族老孔传化修建文庙大成殿。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甘肃省图书馆在查阅图书中提供了热情周到服务,永靖县孔玉贵先生提供了孔氏家谱文献资料,文稿形成后兰州大学文学院张文轩教授给予精心指导和仔细审核,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陈贵辉(1966—),男,汉族,甘肃省委编办干部,主要从事党建理论和家风家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