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 | 不是犭貪,是麒麟——孔府麒麟纹饰的解读与演绎
发布: 2021-10-21 09:07:4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东  

摘  要:

最近廉政教育所常用的“贪兽”其实是传统灵兽麒麟。对麒麟的误解产生于清末,上世纪八十年代《孔府内宅轶事》将孔府麒麟纹饰误读为“贪兽”,此后传播开来,甚至造出了专用新字。麒麟传说与孔子关系密切,孔氏后人将孔府内宅麒麟照壁误解为“贪吃太阳”,具有莫大的讽刺意味。


一、新生怪物——犭貪(“tan”)

参观过曲阜三孔的都知道孔府内宅有一块“犭貪壁”(图1,图像来源:笔者自摄),解说词说这里画着一幅寓意深刻的“戒贪图”。壁画中所描绘的动物叫“犭貪”,貌似麒麟却不是麒麟。据说犭貪是贪婪之兽,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四周彩云中都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传说中八仙各自所持的各种宝贝,但他仍不满足,对着太阳张开了血盆大口,意图将太阳也吞入腹中。此兽终因野心太大,欲壑难平,最后葬身大海。据说衍圣公制作此图的用意是提醒自己及其子孙不要贪得无厌。【1】

1.png

图1

明明是一幅麒麟呈祥,导游却说是犭貪吃太阳。如果你以为这不过是三孔导游的信口胡说,那就错了。1991年《文史知识》第12期有专文介绍河南省内乡县衙照壁,照壁上画的也是麒麟呈祥,但文章也说照壁上所描绘的动物叫犭貪,是中国神话中的贪婪之兽,能吞金银财宝。画面上它的脚下和四周全是为其所占的宝物,但它仍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确实是贪得无厌。文章说不仅是孔府,旧时衙门前照壁上均有此画,意在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2】还又有文章说在照壁上绘画犭貪的形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主意。朱元璋为了使吏治清明,多次颁布严刑重典,甚至发明了骇人听闻的“剥皮揎草”之刑。鉴于“剥皮揎草”过于野蛮,于是又想到借助文化的力量,颁旨在各级衙署照壁上刻画“贪吃太阳”的图案,时刻提醒官吏切莫贪赃枉法。据说这种以“犭貪壁”为“廉政警示牌”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3】2012年,山西霍州廉政文化馆修建了一座戒贪壁,并雕刻有一块“戒贪壁简介”碑刻,碑文说:“戒贪壁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壁中形似麒麟的动物名曰‘犭貪’,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专以吞食金银财宝为食。它四周和脚下都堆满了金银财宝,却仍不满足,张开血盆大口,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掉下万丈深渊,落得粉身碎骨。修建此壁意在警示各级官员,以犭貪为戒,廉洁奉公。”言之凿凿,足以让人信以为真。

随着“戒贪壁”名声的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类似的图画。单就照壁来说,不仅孔府内宅、内乡县衙,还在泉州开元寺、北京的铁影壁胡同、潮阳市棉城镇的灵济宫、江西省流坑村麒麟厅、上海松江方塔园、徐州点石园石刻艺术馆、衢州孔府后花园、郑州上街区许昌西路马固村王氏祠堂、山西介休后土庙等地,都发现了类似的图画。甚至有学者写出了专门的考证性论文,文章说:“在中国传统宫庙的诸多装饰图腾中,几乎所有官宦世家及宗祠、寺庙建筑秀面裙堵上,皆以所谓“八宝麒麟”装饰。也有部份裙堵又以麒麟、凤凰、牡丹组合寓意富贵吉祥的砖、石雕。本研究考证发现该图腾虽然与麒麟相似,但却另有不同的名称及寓意,故以此特殊神兽雕刻作为本研究主轴,且经多方考证证实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之犭貪兽。”【4】但是有关论证非常让人失望,根本没说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犭貪与麒麟究竟有何区别。

近年,随着各地“犭貪壁”在廉政教育中不断露面,“戒贪壁”的故事不断被人提起,屡屡见诸报端。如此以来,难免引发人们的好奇。犭貪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学者遍查《中国神话词典》《中国民间诸神》《中国传说故事》等所有有关神怪传说故事的著作,都没有找到所谓“犭貪吃太阳”的神话传说。说明这一传说绝不是自古就有的。更奇怪的是,遍查《说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竟然都没有查到此“犭貪”字。唯有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收有“犭貪”字,注音tān,注解也只有一句话“传说中的一种兽。”【5】始见于何种典籍?与麒麟的形体区别如何?均无交代。也就是说“犭貪”字是专为“贪吃太阳”这一传说新造的。“犭貪”字仅此一见,此后又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消失了。现在汉字字形库中也没有此字,计算机输入时只能临时造字。

说旧时县衙皆设置有此“犭貪壁”,显然不尽属实。上列十一处麒麟照壁,只有一处是县衙外照壁(河南省内乡县衙麒麟照壁,不在县衙内,在县衙大门对面),其他皆为民宅、祠堂或城隍庙。山西襄汾丁村明清民居养正堂就有一幅木雕“曜日麒麟图”,它与东西檐廊挂的“封侯进禄”“喜报连伴”“金牛送子”、东西厢房挂“丹凤朝阳”“喜鹊登梅”“本固枝荣”等木雕,共同组成养正堂贤才辈出、子嗣兴旺、金玉满堂、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也有人说这也是犭貪兽。但把贪兽放在大堂正中,明显不符合古人审美观念。【6】山西介休后土庙的麒麟琉璃壁雕刻俗名就叫“麒麟闹八宝”,位置在后土庙,画面充满喜庆与祝福,与戒贪毫无联系。徐州点石园有名的麒麟照壁(砖雕),是从山西晋商私家大院中整体搬迁来的,与戒贪也无关。衍圣公居住的孔府是前衙后堂,所谓的“犭貪壁”不是在衙门,而是在内宅。据说衢州南孔的所谓“犭貪壁”则是在后花园。这些恐怕都不是需要戒贪之地。

说犭貪壁是朱元璋创制,更是子虚乌有。遍查《明史》《明实录》,得到的反倒是“明初,禁官、民房屋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7】我们也不相信残暴、粗野如朱元璋,能想出如此文雅的警示图像。

说古代县衙皆设有“犭貪壁”,大概是将“戒石铭”误当成了“戒贪壁”。据说宋太宗登基后即下令省、道、州、县各衙门,都要在衙门里竖一石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碑文,旨在警戒为非作歹、贪赃受贿的官吏。【8】此种碑后世称为“戒石铭”。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又称“戒石亭”。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故又称“戒石坊”。“戒石铭”现在也有不少遗存,完全可以用于廉政教育。但“戒石铭”与“戒贪壁”显然不是一个东西。

我们有理由怀疑所谓的“犭貪”,不过是对麒麟纹饰的误解,纯属望“图”生义。


二、麒麟纹饰的原始涵义

麒麟呈祥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应用广泛、影响最大的吉祥纹样之一。纹样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麒麟。有“麟趾之庆”“天降麒麟”“麟吐玉书”“麒麟送子”“麒麟八宝”等各种变化和名称。

《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是最早歌咏麒麟的诗篇,赞美文王子孙繁昌,后人遂用以祝愿子孙昌盛。由此而来的“麟趾呈祥”纹饰,成为民间贺人生子、子孙繁盛的吉祥图案,一般多用于民宅或祠堂。孔府内宅后堂楼仍旧保存着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结婚时的原貌。正堂中悬挂着一幅大红帐子,上书“瑞应雎麟”四个大字。这是1936年孔德成与孙琪方结婚时,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1868--1943)题赠的。这里的“雎麟”就是指《诗经》的《关雎》和《麟之趾》篇。表现在图案纹饰上多为麒麟四趾下加饰祥云或八宝。

麒麟纹饰与儒学有关,与孔子联系最为密切。《太平广记·仲尼》引王子年《拾遗记》:

“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生鲁襄之代。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沐浴征在。天帝下奏钧天乐,空中有言曰: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有五老,列征在之庭中。五老者,盖五星精也。夫子未生之前,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子,继衰周为素王。征在以绣绂系麟之角。相者云:夫子殷汤之后,水德而为素王。至定公二十四年,锄商畋于大泽,得麟,示夫子,系绂尚存。夫子见之,抱而解绂,涕下沾襟。”

也就是说孔子自出生到去世都与麒麟有关。“麟吐玉书”预兆有麒麟儿出生,自然是喜庆吉祥的象征。“麟吐玉书”纹饰的特征之一是环绕麒麟的八宝纹饰中一定会有琴棋书画中的“书”或“画”出现。这种纹饰一般多用于民宅。民间认为“麟吐玉书”过于含蓄隐晦,多径直在麒麟纹饰旁边添上一个童子,名之为“麒麟送子”。有的“麒麟送子”纹饰上仍保留有“玉书”(图2,图像来源:黄全信主编《中国吉祥图》)。

2.png

图2 

3.png

图3


反用孔子“西狩获麟”的故事,麒麟在传统上又是有名的瑞兽。明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十二“麒麟”条引《瑞应图》说:“麟,王者嘉祥也。”引《春秋感精符》说:“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则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9】此“天赐麒麟”又可用于县衙或城隍庙(如泉州开元寺麒麟照壁),意在向人宣示当今天下为圣主君临、太平盛世(图中的太阳大概有普天之下的意味)。

历史典籍中有关麒麟的记载不少,但与麒麟有关的传说故事不多。仅有的“麟吐玉书”与“西狩获麟”两个故事都与孔子有关。孔庙圣迹殿里的表现孔子一生事迹的《圣迹之图》就有“麟吐玉书”和“西狩获麟”的画面。民间描述孔子一生事迹的戏剧《大成麒麟记》,其中有三场戏分别是“麒麟呈祥”“西狩获麟”和“夫子泣麟”。历史上麒麟被称为“仁兽”“圣兽”,《春秋》被称为“麟经”或“麟史”。在民间,麒麟俨然成为孔子与儒学的象征。民间年画“孔子教学”(图3,图像来源:黄全信主编《中国吉祥图》)最早见于《搜神大全》,如同大象、狮子象征佛教,仙鹤、青牛象征道教,麒麟在民间则是孔子与儒教的象征。因此,三孔里有麒麟纹饰合情合理。如果三孔中没有麒麟纹饰,反倒是难以想象。

明清时期麒麟纹饰不仅用于建筑、日用品装饰,还多用于武官衙门大堂,如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大清会典》规定麒麟官补为一品武官或镇国将军的官服(图4,清蓝地麒麟妆花缎官补,南京云锦研究所藏)。《埤雅》载:麒麟,“角端有肉,示有武而不用也。”宋严粲诗辑》说:“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麒麟为仁兽,虽有神力,有武力,但仁慈好生,武而不害。因此力压狮、虎,为一品武官的徽标,此中隐约含有一丝崇尚和平的味道。

麒麟从出现到清代,造型特征有不少明显的变化。唐以前麒麟的基本形象特征为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宋代开始出现鳞甲,身躯逐渐衍变成形似虎、狮之躯。明、清时麒麟头部衍变为龙首(有单角,也有双角),变成了龙头、麋身、马蹄(个别为狮爪)、龙麟、狮尾的艺术形象,成了多种实有动物的集合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精神。【10】由麒麟纹饰的时代特征分析,孔府后宅麒麟照壁的绘制年代当为清代中、后期。

初期,麒麟纹的四周多饰以祥云或花草,后多采用八宝纹或杂宝纹。八宝分“道教八宝”和“佛教八宝”。道教八宝又称“暗八宝”,由葫芦、宝剑、扇子、鱼鼓、荷花、阴阳板、花篮、横笛纹饰组成。佛教八宝又称“八吉祥纹”,由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纹饰组成。元代开始,麒麟纹四周出现杂宝纹。杂宝纹选取的宝物形象非常多。元朝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清又新增了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磬、鼎、葫芦等形象。由于在选择宝物形象时没有一定的规则,随心所欲,因此称为“杂宝纹”。【11】孔府麒麟照壁属杂宝纹,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产物。

杂宝纹每件宝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银锭象征着财富;方胜为辟邪祥瑞;犀角象征着执牛耳,有夺取榜首之意;艾叶能驱病辟邪,有崇贤嫉恶之义;书卷象征学有所成等等。八宝纹也好,杂宝纹也好,皆取其吉祥吉利,并无其他的意义。

麒麟纹饰上的太阳,一般来说是由火珠纹发展演化而来。这大概与明清时期麒麟变成了龙头有关。“龙戏珠”似乎早已成为固定格式,工匠们只要见到龙头,会惯性地在龙头前画上一个“火珠”。早期明珠,后来成了太阳,有天空、天下的含义,意味天赐麒麟或天赐祥瑞。如果追查历史来源,似乎《春秋命历序》中有神仙“驾六飞麟,从日月飞”的记载,宋均注曰:“麒麟,兽有翼能飞者。从日月飞,谓循其度也。”【12】也只是追星逐日的意思,绝没有麒麟吞日的记录。

对照上文所言,曲阜孔府内宅影壁上画的应该是“麟吐玉书”,衢州孔府后花园的影壁自然也是同样的图样,与廉政戒贪的“犭貪”没有一丝关系。


三、由灵兽到怪物

麒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灵兽、圣兽的形象、太平吉祥的象征,受到民众的认可和称颂。明何乔远(1558-1631)所著《名山藏》卷七十六收有冯恩(约1496-1576)《御史署发奸亭记》一篇,文中说:“嘉靖壬辰(1532)夏四月七日,予行部宁国,过署。东亭照壁有画麟焉,其身多伤。问之,曰射亭也。故设弓矢,公余射中之,以舒案牍之劳。予乃不忍,令画奸臣秦桧代之。置彤弓二镞矢百。凡我同官,暇则援弓发奸。中其黑心为上胜,中其首次之,中其腹及四肢又次之。不中者为负。呜呼!麟,王瑞也,孰俾之蹶足于西山。桧,奸臣也,孰俾之保领于牖下。麟逝矣,桧死矣。逝而形存,吾爱焉耳。死而臭遗,吾恶焉耳。逝吾爱之,安得存乎?死吾恶之,况其生乎?存者吾爱,肯中伤之?生者吾恶,肯附和之?吾以是舍麟而矢桧也。”【13】这说明至少在明嘉靖时期,在人们的眼中麒麟依然是“王瑞”的象征,是不能亵渎的,所以冯恩才用秦桧的画像替下了麒麟。

方孝标(1617-1697)《光启堂文集》记载这样一个传说:“石田以行谊、诗画高天下久矣。名公卿或造门求一望颜色不可得。而忽有长洲令某,树塞门成,求画麒麟者。或以石田应。令即署一牒曰:呼画工沈周来役。石田欣然往,跪阶下,受命,再拜出。为之,三日事毕。令视之,一麟也而赑屃身,负钱数千贯,状不得行。异之。胥曰:将为公位高而金多。祝也。令颔而喜。”【14】如此事属实,那么沈周(号石田)就应该是史上第一个将麒麟画成贪兽的画家,而长洲县令及胥吏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麒麟。这说明在明清时期县衙即使有麒麟照壁,也绝没有戒贪的意思。

清光绪年间,似乎已有所谓的贪兽的传闻。清丁柔克(1840-?)《柳弧》卷三“衙署照壁”载:“今衙署照壁皆画一兽,向日,或以为狮,或以为麒麟,而不知皆非也。此兽名贪,出东海岛中,性喜嗜日,每见日出,则踊跃欲吞,而吞之不得,久之不可耐,一跃堕于海而死。以儆人臣毋背叛人君、毋见利狥身之意。”【15】作者丁柔克,号燮甫,江苏泰州人。《柳弧》的写作始于光绪七年(1881),根据贾洪诏序,此书为作者“公事之余,秋灯黄叶……因取生平见见闻闻,奇奇怪怪,与夫一切一知半解,拉杂笔之于书。”此“衙署照壁”应该就属于“一知半解”。这大概就是后世“贪吃太阳”传说的源头。但书中所描述的“贪”与今日所谓的“犭貪”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里所描绘的“贪”属“性喜嗜日”,没有吃八宝习惯,脚下即大海,更符合图4麒麟武官一品补子的形象。所警示的首先是“毋背叛人君”,其次才是见利忘义。推测丁可柔是把“麒麟呈祥”误当成了“天狗吞日”。

1914年十一月十日的《申报》刊布了一条“要闻”,内容是:“前大总统颁发命令,饬各县制成扁额,悬挂大堂,以资警惕。有某县知事尝笑语:前清每县之照壁有画贪兽者。甬道上扁额为:民之父母。上下联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可谓精绝。而若辈固无睹今大总统命令繁冗难读,更差于四句之联语。然而吾辈视之,亦与前清知县之视壁联等耳。此公可谓现身说法矣。”【16】这里没有明确说明“贪兽”是什么模样,但明显将《戒石铭》与所谓贪图混杂在一起。

民国初年蒋芷侪的《都门识小录》也有类似的记载:“京外各衙门前照壁皆画一非龙非蛇之怪物,张口向日,传说以儆贪也。近来都中新建之衙门,如外务部、度支部、邮传部等,皆仿西式,不画此物,有人言此皆维新之一端。”【17】在这里贪兽不是“非狮非麟”,而是“非龙非蛇之怪物”。蒋芷侪所说的“儆贪”怪物应该是游龙或正蟒纹(图5,清石青地衍圣公正蟒纹补,原件藏孔府)。而明清时期的正蟒纹是王爷服饰,其用意自然也不会是“儆贪”。

总之,大概在光绪年间以后,在世俗人的眼中,只要是“张口向日”的怪物,都可以名之为“贪”,不管是“非狮非麟”还是“非蛇非龙”。

4.png

图4 

5.png

图5


孔府内宅影壁的麒麟被误解为“贪吃太阳”,始见于孔德懋的《孔府内宅轶事——孔子后裔的回忆》,1982年初版是这样描述的:“在前堂楼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图画(‘贪’是象征贪得无厌的一种动物),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给我们留下这幅画的祖先,想以此丑恶形象告诫子孙什么吧。”【18】此书是柯兰根据孔德懋的回忆撰写的,也就是说在孔德懋幼时,孔府已经有人将麟吐玉书误认为是“贪吃太阳”。身为孔子后裔的作者不识麒麟,竟然称其“形象丑恶”,不知“留下这幅画的祖先”作何感想!

1988年,该书修订本出版,进一步发挥,对祖先留下此图的意图有了新的理解。原文扩展为:“抱柱对面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的彩色图画(‘贪’是象征贪得无厌的一种动物,样子很象麒麟)。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给我们留下这幅画的祖先,想以此丑恶形象告诫子孙时时警惕吧。过去,每当我父亲外出,从前堂楼出来,路过影壁时,跟班当差都要高喊:‘公爷过贪了。’从字面讲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含义是提醒公爷到外面不可贪得纵欲,要保持俭朴家风。祖宗给立下的这个规矩,也是给留下一句警句吧。”【19】这里新增了“样子很像麒麟”,说明作者还是知道麒麟的。1988年,山东出版总社济宁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曲阜之最》,其中“一幅最特殊的壁画”就是说这幅“贪吃太阳”。既然此时尚号称“曲阜之最”,并且是“最特殊”的,说明此时尚未推广普及到全国各地。

1996年,当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了“犭貪”字。1998年,柯蓝《千年孔府的最后一代》中的内宅门也就成了“犭貪门”。最终版本成了如下的样子:“一进内宅,首先是一座犭貪门。木质的影壁门上绘着一只古代怪兽,样子很像麒麟,脚踩金银,身挂珍宝,向天张开大口要吃太阳。这兽的名字叫“犭貪”,是神话中贪得无厌的象征。犭貪门正对着院里前上房,祖先立这犭貪门的意思是警告后世子孙以此为戒,不可贪得无厌。从前还有这样的规定,每当衍圣公外出,经过这里,当差要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貪(贪)了!’其用意一是通报公爷要出内宅门了,门外准备迎接;二是提醒公爷外出后不可贪利纵欲,要保持俭朴家风。”【20】如此这般,孔府内宅影壁的麒麟,先是变成了“贪吃太阳”,最终变成了“戒犭貪壁”。不久,廉政之风吹遍全国,各地也都陆续发现了当地的“犭貪壁”。

既然“公爷过贪了”是“跟班当差”喊的,说明“贪吃太阳”是无知下人的世俗解读。我们有必要看看书中所说的“公爷”——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1872-1919)是怎么看的。如上所述,麒麟与孔子有特殊关系,孔府中有麒麟纹饰是理所当然。现在保留的孔府为明初始建,内宅门影壁可能自明初就画有麒麟。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内宅门麒麟影壁,是清光绪年以后重新绘制的。光绪九年(1883),孔府大火,据说烧了三天三夜,烧毁了孔府内宅七座楼房。内宅木质影壁恐难以幸免。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耗银八万余两,对孔府内宅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应该是重新绘制了内宅门的影壁。《孔府老照片》里收藏有两张孔令贻与眷属的合影,正是以内宅门影壁为背景。【21】两张照片大约摄于同时,一张是彭太夫人、孔令贻与眷属的合影(图6),另一张为孔令贻与眷属的合影(图7)。两张都是全家福,人手一把折扇,脚下还有宠物,一幅合家欢庆其乐融融的景象。试想,如果衍圣公认为内宅影壁是“戒贪图”,大概不会以此“怪物”当作全家福的背景。从第二张照片中还可以看出,此时的麒麟影壁两旁还保留有对联,字迹隐约可见,上联为“□续贲恩光春深绮阁”;下联为“□兰生秀色香满瑶墀”。一般来说对联是点明壁画主题的,这里全是吉祥祝福,又是“绮阁”又是“瑶墀”,看不到半点“戒贪”的味道。

6.png

图6

7.png

图7


四、传统麒麟纹饰的传承与弘扬

麒麟之所以被误解,由灵兽变成了贪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麒麟作为传说中的集美神兽,盛名虽高,但形象识别度过低。如韩愈《获麟解》所言:“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22】世人皆知麒麟纹为吉祥纹,但真正看到麒麟造型时,可能就不能断定是不是麒麟了。即使当今学术界,似乎也没搞清楚麒麟与天禄、辟邪、獬豸、貔貅、百解、狻猊等神兽的区别。

第二个原因是明郑和下西洋,误将长颈鹿当成了麒麟,致使世人对麒麟的认识产生了混乱。人们面对现实的长颈鹿,再回头看传统的麒麟纹饰,难免会以怪物视之。

对传统麒麟图像的传承与演绎,孔府后人显然不如山西省侯马市乔村的村民。山西省侯马市乔村一带流传着一种名叫“麒麟采八宝”的民间舞蹈,在传统节日、庙会、拜神、祈雨时都要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说此舞蹈始自清代中、晚期(与孔府麒麟纹饰大约同时),二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麒麟采八宝”舞共分三部分。首部为“云舞”。八个金童玉女手持云朵翩翩起舞,用云朵组合而成“天下太平”几个大字,创造出一个祥云环绕,如幻如梦的仙境,表达人们身处盛世的喜庆心情。中部为“麒麟舞”。在祥云环绕之中,在太阳的引导下,美的化身、祥瑞的使者——麒麟款款起舞,姿态优雅,动作协调,表现出麒麟高雅的气质与祥和的气象。结束部分为“采宝舞”。表现纵然是天上的麒麟也十分向往和喜爱人间的美好事物,到人间采集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八宝,来装点天上的神宫。民间舞蹈“麒麟采八宝”是民间艺人对“麒麟呈祥”纹饰的解读与演绎,充分展现了麒麟纹饰的内涵与意蕴。2012年“麒麟采八宝”舞蹈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必须以正确解读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历史上已经有“戒石铭”这样明确的廉政反贪教材,不需要再将麒麟强释为“犭貪”。不然所显示的,只能是对传统文化的浅薄与无知。孔府麒麟纹饰被错误地解释为“贪吃太阳”,被人为地借用于现实社会中的廉政教育,主观愿望不为不美,但终究是一种误解,且其于麒麟,其于孔子,其于儒学,情何以堪?如果说孔府内宅门“麟吐玉书”影壁图像过于涩晦,不妨直呼其为“麒麟踩(采)八宝”,较之误称为“戒贪壁”,岂不更好。在孔府内宅麒麟壁前,讲一讲“麟吐玉书”,讲一讲“西狩获麟”,甚至想象一下“麟趾呈祥”,岂不比胡扯一通“贪吃太阳”更好。


 

 注释:

1孔德平、彭庆涛:《游读曲阜》,济南:泰山出版社,2014年,第171-172页。

2刘鹏九:《明清县街主要建筑的功能》,《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第52页。

3杨继亮、杨立生:《廉政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页。

4方祯璋等:《“八宝麒麟”辩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6 仇晓风:《三晋古民居建筑新论》,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09年,第92页。

7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16页。

8十六字碑文来自后蜀孟昶《令箴》,见宋张唐英编《蜀寿杌》卷下。

9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5 页。

10赵克礼:《天禄、獬豸、麒麟考辨》,《文博》2003年第4期,第39页。

11古月:《国粹图典·纹样》,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年,第127页。

12[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879页。

13何乔远:《名山藏》“臣林记·嘉靖臣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4673-4674页。

14方孝标:《光启堂文集》“杂着·书石去非册子”,《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0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4页上。

15丁柔克:《柳弧》,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8页。

16岐逸:《江苏之吏治(续)》,《申报》民国三年(1914)十一月十日星期二,第六版要闻二。

17胡寄尘:《清季野史》第一编,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10页。

18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孔子后裔的回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19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孔子后裔的回忆》(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6页

20柯兰:《千年孔府的最后一代》,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2页。

21曲阜市政协、孔子博物馆等编:《孔府老照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第32-33页。

22吴楚材:《古文观止译注评》下,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年,第54页。

23王文章:《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第577页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11020100113.jpg

陈东,男,1963年4月出生于山东巨野。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从事日语、中国史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文献及其国际传播、中国古代经筵制度、儒家图像志、儒学考古等。

先后在《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清史研究》、《历史档案》、《教育学报》、《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有《马骕史著考》、《战国时期鲁史钩沉》、《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清代经筵制度》、《乾隆朝进呈讲义考》、《康熙经筵次数及日期》、《鲁国古泮池遗址今何在》、《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其实是孔子助葬图》等多篇论文。参编有《鲁国金文编注》、《孔子研究四十年》、《山东通史》(先秦卷)、《鲁国史》等著作,独立译著有《论语总说》(原著藤冢邻)。



 来源:《孔子学刊》第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