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首入《孔子世家谱》孔子后裔增至180万
发布: 2016-01-26 08:02: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记者昨天从设于山东济南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了解到,目前,协会已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登记表120余万份。初步整理发现,目前存世的孔子后裔中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元旦刚出生的孔氏五十五代嫡传孔德成的曾孙;而辈份最小的则是辽宁省的一个小女孩,孔氏八十三代。

  这次重修正式开始于1999年,是2500年来的第五次大修,上一次重修是1930年。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告诉记者,眼下,重修已进入整理、考证和编辑阶段,新版《孔子世家谱》预计2009年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标识孔子后代在全球分布的地图。

  后裔可能超过300万

  孔氏家族迄今已传裔八十三代,历经2500年,居住地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据估计,现存世的孔子后裔可能超过300万人。孔子后裔历代都有谱牒详细记载,《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体例之备、保存之全,素有“存世谱牒之冠”的称号。自明以来,《孔子世家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世家谱只大修了四次: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最近一次是1930年。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间家谱共记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余人,民国时期第四次修谱,孔子后裔已增至56万人。

  孔德墉告诉记者,孔子后裔信息登记表的征集自1999年3月正式启动,去年12月31日结束,共收到新登记表120万份。加上“民国谱”中的56万人,这次新修谱中的孔子后裔人数将骤增至180万人,孔德墉说:“肯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了。”

  现在,协会时常还零零星星地收到一些登记表,但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到资料数字化和整理阶段。

  德字辈五兄弟共作决定

  与以往四次大修相比,这一次的最大不同,是女性后裔也得以入谱。孔德墉告诉记者,尽管这个决定是由孔子存世后裔中辈份最长的德字辈五兄弟(德字辈五兄弟分别是:第一支孔德成,现居台湾;第二支孔德墉,居香港;第三支孔德宏,居济南;第四支孔德篪,居厦门;第五支孔德威,居济南)一致同意的,但真正实施,阻力还是不小。四川、广东等地收集上来的几十万份登记表,女的一个没有。120万份表格,填写“女性”的,不足20%。“修谱过程曲折很多,这还算小波折。”孔德墉说。

  修谱的故事,要从1987年的夏天说起。时年61岁的孔德墉从香港到老家山东曲阜参加一个关于儒学研究的国际会议,遇到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几位负责人,对方建议:《孔子世家谱》该修了。孔德墉嘴上应承,心里却犯难。重修家谱,理当由辈份最大的孔德成主持,他是孔子七十七代宗子,是第一支,还曾主持了1930年的第四次修谱,让第二支来发起,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第四次修谱后,战争频仍,孔子后裔散居各处,重新联络,工程的浩大和繁复,足以让人却步。

  1996年春节,孔德墉又到曲阜,遇到家乡年长的同族人,老人们都念着重修家谱;而德字辈的另外三兄弟孔德宏、孔德篪和孔德威都表示,老大孔德成在台湾,老二孔德墉应该主持重修家谱。

  1996年10月,孔德墉赴台湾见孔德成,得到其首肯,由德字辈五兄弟发起重修《孔子世家谱》。1999年3月,重修工作正式开始。很快,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设立了下属的分会、小组或联络站,总数达到450个。

  孔德墉告诉记者,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孔子后裔分布集中,调查相对容易,资料基本做到穷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居住分散等原因,估计有不少遗漏。而在海外,遗漏就更多。比如日本和朝鲜,孔子后裔数量不少,但因未能在当地建立联络站而无法取得资料。

  估计存世的孔子后裔有300万,现在找到了180多万。今年80岁的孔德墉笑了笑说:也算过半了吧。

  拒绝DNA检测

  不久前,一家公司联系孔德墉,表示愿意为《孔子世家谱》重修免费提供DNA检测。孔德墉告诉记者,协会已经正式拒绝了DNA检测的建议。孔子后裔人数众多,用DNA来检测不仅不现实,也没必要。更何况,孔子后裔不同分支间常有过继,这一房的孩子过继到那一房去,血缘上不是嫡传,但从家谱来说,却是正宗。遇到这种情况,DNA检测就没有意义。

  那么,180万份资料,如何保证这些人的确是孔子后裔,并将他们一一正确放进庞大的族谱呢?孔德墉解释,凡申请进入孔子家谱的后裔,必须说明上三代的姓名,并提供支谱、户口簿或身份证等证据,以表明传承关系。

  孔德墉坦言,按照这种方式,也会有差错。几百年前的老谱不说,就是1930年的重修谱,都已经发现有很多错处了。为此,第五次续修协会请北京的一所大学设计了20个编辑软件,专门用于编辑家谱,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率。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已经无法确认其支派了。

  “实在没办法了,就只好在后面注一笔———上几代不详。”德字辈老人孔德威对记者说:如果现在不抓紧重修,恐怕这样的“不详”会越来越多。

作者:本报记者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