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孔门传承收徒仪礼成功举行
发布: 2024-07-28 20:33: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是学术传承,更应重视师德传承。


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传统的中医药师徒相授的人才模式,挖掘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学院教授与师徒传授的有机结合之路,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守护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根脉,培养更多的临床明医,在护佑全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7月27日,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孔门传承收徒仪礼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行。


1.jpg

2.jpg


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农科院等传统文化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阜外医院、同仁医院、同仁堂、孔医堂等中医药专家学者,华润集团、首开集团、华电清洁能源、第四范式等社会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见证孔门收徒仪式,探讨中医药文化发展之路。


3.jpg

孔伯华之孙、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北京片区召集人、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燕京名家后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孔令谦,携孔伯华先生再传弟子阮劲平、张绍财,著名中药传承者高级药师高跃,以中华传统方式举行收徒仪礼。拜师仪式由孔伯华之孙、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理事孔令訸主持。



拜师仪式首先邀请鼓楼中医院原中医科主任陈生、孔医堂著名中医张敬东登场,作为见证人全程见证拜师仪式。


4.jpg

5.jpg

6.jpg

7.jpg


仪式主要包含以下议程:弟子依次上台宣读拜师帖,向老师行鞠躬礼,敬茶,献礼。老师回帖,回礼,老师携弟子一起向孔子像与孔伯华先生像行鞠躬礼等。


8.jpg

9.jpg



弟子代表、老师代表、见证人代表相继发言,分享感受。




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给参礼者与观礼者以精神的洗礼,尊师重道之情油然而生。


10.jpg

11.jpg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孔德立主持研讨会环节。围绕“传承、共享、融通”这一主题,与会专家深度探讨孔子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融汇互通,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孔子思想与中医药传承教育人才培养问题。


12.jpg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指出,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具有民族气节的医学家、教育家,很荣幸能和大家一同见证一脉相承的师徒情谊,见证中医传承的生生不息。并从用思路阐释中医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中医和现代科学的关系、中医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阐释中医既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也是一种道和术兼中的哲学文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曾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必将有赖于中医的全面复兴,中国的复兴之路必将是中医的复兴之路。因此,中医复兴应该解决中医理念的提高和普及,以及制度构建和人才培养等问题。


1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任蜜林,认为孔伯华先生不仅是位杰出的医生,还拥有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是上医的典型代表。他从《庄子·逍遥游》不龟手之药等典故,结合《左传》《周礼》等典籍,阐述五运六气理念的起源与沿革,辨证中医学阴阳的哲学和医学关系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场活动与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高度契合。中医是儒家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体现,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强调中和,主张为人处世应该遵循适中、平衡的原则,以达到和谐、平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体现。而孔门医学,恰恰体现了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精神,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


14.jpg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表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孔伯华先生是真正的上医。并从参加祭孔典礼、敬拜恩师等亲身经历讲述了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今天,从拜师这一刻开始,其实人才培养已经正在进行。礼告诉我们,师门之间要相处包容,要遵守这份神圣的心灵契约。楼宇烈教授曾指出,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经验的实效。而中医,恰恰存在着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中医的传播。中医药学保留了完整的独特的操作系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符号。


15.jpg


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孔令谦,对弟子们寄予厚望,希望今天在这里拜师的传承弟子能传承好师长们的岐黄之术,不负众望。他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文史医哲为一体的中华瑰宝。中医药学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看待生命的,这种思维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坎里,必须要有中医的思维。祖父孔伯华先生曾讲过,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作为中医传承者,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承儒家思想之精髓。传承中医的魂脉,来呈现中医的历史。以中华民族的包容,来体现中华文明精神。


16.jpg


孔德立表示,孔伯华先生是孔子后裔的杰出代表,是孔子世家的骄傲与荣光,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还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坚持用培养人才这种方式来深刻践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出大批的下一代中医人才。中医药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防病、治病的科学,这是它的医学属性,但它又具有文化属性,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自觉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无论作为孔子后裔,还是大孔门弟子,都必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夯实人才基础,为践行“两个结合”、推进文化“两创”作出应有的探索和贡献。


孔子思想与中医药学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文化中“大医精诚”“仁医仁术”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倡导的“仁”是一脉相承的,都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医患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7.jpg

18.jpg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科学科技赋能,新时代的今天,古老的中医药学历久弥新。


研讨会后,由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与北京脉之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人工智能工作室——《孔伯华 ·脉之语国医传承智能实验室》。该工作室后续也将落户孔医堂各馆,以用于临床教学辅助,挖掘孔伯华先生学术思想,为深入基层奠定基础。


19.jpg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丁文阁,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杜运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晨曦,首开集团原董事长潘利群,北京脉之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峰,央广网《何问中西》栏目主持人李奕希,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会员联络部部长孔繁盈等出席活动。


来自孔伯华名家研究室、陈慎吾名家研究室、汪逢春名家研究室、孔嗣伯名家研究室的负责人等近百名在京文化学者及孔子后裔代表、中医药界专家学者、拜师弟子家长等参加会议。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年,当人们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绕不开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当人们追溯中华医学文明的起源,中医药当为首选。如果后人试图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孔子思想与中医文化某个直观的交点,20世纪初,北平国医学院的创办者孔伯华,就是那最耀眼的明星。


作为孔子第74代孙的孔伯华,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其生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学生七百余人,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骨干人才。


在传统教育精神与传承上,师徒与师生是不同的,师生是阶段性的,而师徒是终身制的。师生间不是简单的师徒或师生关系,学生不但要继承老师的技艺,更要继承师德。此次的收徒仪式,是孔门医学人才培养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学文化传承弘扬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以儒家思想、中医药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